本文转自:黄石日报
手机屏幕在灯光明亮的球馆里亮起,“7月5日世界羽毛球日”的字样清晰浮现。掌心的握把胶早已被汗水浸得温热,当十三年前夺冠的炽热与此刻重叠,那些被时光封印的羽球岁月,顺着拍柄的纹路缓缓流淌。
低头看向腕间未干的汗渍,突然想起最近一次打球的梅雨季——潮湿的空气裹着青苔的气息涌进球场,带着白天攒下的热意。我和搭档老罗隔着球网相视一笑。他鬓角的白发比去年又多了些,而我的膝盖在做滑步时总会隐隐作痛。可当羽毛球划破雨幕般的顶灯光线坠落时,肌肉记忆瞬间苏醒:侧身、引拍、蹬转,拍框撕裂空气的声响,依然能点燃沉睡在血脉里的悸动。球拍与球碰撞的脆响中,那年闷热的空气突然漫了上来——初学的我连正手握拍都抓不稳,汗水顺着肘尖滴在木地板上,晕开一个个深色的圆点,像极了彼时慌乱又执着的心跳。
这样的青涩时光早已沉淀成心底的印记,而真正让我与羽毛球血脉相连的,是十三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比赛。
2012年7月4日的黄棉熠辉羽毛球馆,大概是被冠军的渴望烘得滚烫。全市税务系统羽毛球联赛第六轮,我所在的单位球队与阳新队在赛场上展开较量。场馆里蒸腾的热浪中,加油声、球鞋摩擦地板的刺耳声、球拍破空的锐响,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。首盘男双的决胜局,双方比分咬得死死的,15平后每一次得分都伴随着全场爆发的惊呼。我们队的男双队员在赛点时击掌的瞬间,汗水从他们交叠的掌心甩出晶亮的弧线,最终那记擦网而过的绝杀球,让记分牌定格在21:19,观众席上的欢呼声几乎掀翻了球馆的顶棚。
轮到我上场时,对面站着身高一米八的老李。这位前篮球队员往场地里一站,便如同一座移动的铁塔,他挥拍时舒展的长臂,让每一次击球都带着排山倒海的气势。首局我以13:18落后时,汗湿的球衣紧紧贴在背上,喉咙里泛着血腥味。但当我注意到他杀球后右脚总会习惯性地向外撇,那些在训练馆里反复打磨的战术,瞬间从脑中翻涌出来。我开始用刁钻的对角球调动他,看着他在一次次变向中脚步凌乱,我竟连追8分!当最后一记扣杀落地,全场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,我瘫坐在地,耳边终于传来裁判激昂地宣告:“第一局比赛结束!21:18!”短暂的喘息间,汗水顺着睫毛砸向地面,我望着对手略显惊愕的神色,心中腾起一股热流——真正的较量,此刻才刚刚开始。
第二局,我彻底找回了最佳状态。对方的杀球如流星坠落,我却总能以精准的抽击将球送回后场;反手位呼啸而来的快球,也被我用正手稳稳化解。随着比赛推进,老李的神色愈发凝重,脚步也逐渐迟缓。当最后一球擦网而过,裁判的宣报与观众的欢呼声同时响起,记分牌赫然显示“21:10”。这关键的一场男单比赛,让胜利的天平彻底倾斜。
短暂的狂喜过后,团队的战斗仍在继续,而混双赛场的风云变幻,却给我们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挑战。混双失利的阴影曾让我们全队陷入短暂的沉默。阳新队的默契配合如同精密的齿轮,他们在网前的平抽快挡,让我们的防守漏洞百出。但当女单选手以一记漂亮的劈吊锁定胜局,当女双组合在最后时刻鱼跃救球的身影与观众的尖叫同时定格,4:1的比分最终让我们站上了积分榜首位。颁奖台上,奖杯的金属凉意透过掌心,而队友们互相拥抱时汗湿的后背,比任何奖牌都更让人感到真实。
上个月整理储物箱,翻出2012年夺冠时的队服,领口处汗渍晕染的痕迹已经发黄,可当我把它套在身上,当年在球场上的热血仿佛又顺着布料渗进皮肤。前年冬天,我带着新入职的同事小周去打球。看着他笨拙地模仿我的步法,就像看见十三年前那个在王教练指导下反复练习高远球的自己。那时的我,总觉得球场的两个小时漫长得像一个世纪,每次训练后大腿的酸胀能持续三天。但正是那些在球场上重复了无数遍的挥拍、滑步、救球,慢慢重塑了我的身体与意志。羽毛球教会我的,远不止是一项运动的技巧。
抚摸着这件承载着青春与荣耀的队服,我不禁思考起这些年来羽毛球于我的意义。世界羽毛球日的推广活动中,常以“速度与激情”来诠释这项运动的魅力。可对我而言,它更像是一把时光的标尺,丈量着坚持的刻度。那些在训练馆度过的深夜,那些与队友并肩作战的瞬间,那些在失败中咬牙坚持的时刻,都化作球拍上的每一道划痕,记录着岁月的重量。当老李在阳新再次与我相遇,我们不再是剑拔弩张的对手,而是笑着讨论起当年那场比赛的战术漏洞,仿佛那只是一段绵长岁月里的小插曲。
蝉鸣又在穿透球馆顶棚。今年的世界羽毛球日,球馆里的新人仍在重复着我们当年的故事。看着球馆里跃动的新身影,我忽然懂得:热爱从不会被时光稀释,就像此刻掌心的球拍,即便漆水斑驳、拍线换过无数次,每次挥击时破空的声响,依然能唤醒那颗永远年轻的心。老罗杀球的力道明显不如从前,可我们依然相约在球场。或许正如那支陪伴我多年的球拍,尽管拍框的漆水已经斑驳,拍线也换了无数次,但只要握住它,就能听见流年深处传来的回响。十三年过去,时代在变,我们在变,可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——比如羽毛球破空时清脆的声响,比如球友间无需多言的默契,比如每次挥拍时,那颗永远年轻的心。